江蘇沭陽在承接轉移中建立紡織產業新高地
發布時間:2014.10.20 新聞來源:互聯網 瀏覽次數:
由工信部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,中國針織工業協會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辦的“走基層看紡織”中國針織萬里行活動首站走進江蘇沭陽。作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的試點,這個蘇北縣級城市承接紡織產業轉移,后發快進,經過十幾年創新與改革,如今已經躍進全國經濟百強縣榜單中游。
目前,沭陽縣擁有紡織纖維及其配套生產企業110家、包覆紗設備4000余臺(套),年產包覆紗8萬噸、各類新型彈力紗線5萬噸、紗錠約60萬錠、化纖彈力絲7萬噸、針織絲襪8億雙、各類高檔針織品1000萬件。沭陽包覆紗產業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產設備最多、產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產業基地,每年的產值可達100余億元,占到全國的20%。
創新成果被推廣
“沭陽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,也是產業發展不斷集聚、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的過程。”沭陽縣委書記胡建軍說,2013年,該縣共有紡織類企業226家,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8家,銷售收入121億元,占全縣工業收入13.3%。涌現出一大批諸如寶娜斯襪業、邦源紡織、月源纖維、新東旭紡織、錦茂針織、騰盛紡織、宋和宋紡織智能科技等知名企業,部分企業單體規模已經位居全國乃至世界前列。
目前,沭陽擁有各類工業企業4300多家,其中開發區內已進駐企業725家,形成了紡織服裝、裝備制造、電子信息、林木深加工、新材料等產業集群,高新電池、紡織纖維新材料、智能機械和軟件四大產業園躋身省級特色產業園,獲批國家級包覆紗產業基地和遮光提花面料產品開發基地。已建成畫材、包覆紗、手機揚聲器、遮光提花窗簾布等15個全國單體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,具備了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。因為創新而改變、揚名的沭陽,每年都有100項以上的管理創新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。
胡建軍說,從紡織裝備、紡絲、加彈,到織造、印染、成衣,沭陽實現了從跟進式發展到引領式發展的加快轉變的良好開端,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因此先后榮獲“國家包覆紗產業基地”、“國家提花遮光面料開發基地”、“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”等稱號,進一步增強了園區產業轉移項目落戶的承載力和吸引力。
把阻力變為優勢
2013年我國紡織行業生產增速總體減緩,但其中的針織行業發展勢頭不弱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說,紡織已經先于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,規模擴張放緩了,但結構調整加快了。在這一調整過程中,針織行業在紡織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,從纖維加工量來看,已經超過機織。
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告訴記者,中國針織工業出口已在去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。
招工難、用地難……作為曾經引領東南部地區很多城市先富起來的支柱產業,紡織工業在傳統產業集群地遇到各種現實的阻礙,針織業也不能除外。
用工和用地這些傳統紡織產業集群的阻力卻正是沭陽的優勢。據介紹,目前沭陽縣共有擁有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機構135所,年培訓能力達8萬人。并且,隨著當地工業的高速發展,還有近20萬人在外務工亟待回流的熟練工人——他們將是紡織等產業在沭陽發展的根本動力。
政策優勢加上豐富的土地、勞動力資源,沭陽的紡織產業已經初現規模:邦源紡織、寶娜斯針織、景茂針織等各類紡織服裝類企業87家落戶沭陽,沭陽已經形成化纖、紡紗、紡線、針織、織布、印染、服裝等完整的產業鏈條,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高。目前,沭陽經濟開發區紡織類企業生產的絲襪、包覆紗、針織毛衣、針織浴袍、遮光提花窗簾布等產品已成為全國甚至世界“單打冠軍”。
形成完整產業鏈
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,紡織業的良性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產業鏈環境。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能夠吸引企業不斷遷來,也正因為其已經形成完整、布局合理的產業鏈。
沭陽紡織工業協會會長、江蘇騰盛紡工集團董事長滕召部說,他原來在山東青島經營紡織設備企業,2010年來到江蘇宿遷,在這里打造了一家專門從事墻布及提花窗簾的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集團型紡織企業,已經形成了從化纖、織造到染整后處理的完成產業鏈條。
纖維材料是紡織、針織工業的上游產品,沭陽的紡織產業鏈條上,包覆紗是紡織新材料產業興起的源頭,這是一種用在絲襪等針織產品上的紗線。2005年,沭陽引進了第一家包覆紗企業江蘇邦源紡織。邦源紡織之后,大批包覆紗企業漸漸聚攏沭陽。目前,該縣擁有紡織纖維及其配套生產企業110家、包覆紗設備4000余臺(套),年產包覆紗8萬噸、各類新型彈力紗線5萬噸、紗錠約60萬錠、化纖彈力絲7萬噸、針織絲襪8億雙、各類高檔針織品1000萬件,沭陽已經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產設備最多、產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產業基地。
上一篇:中國針織萬里行活動走進沭陽
下一篇:一浙商針織企業成功落戶我縣